[本文同步刊登在荷事生非網站]

日前英國非營利組織「樂施會」(oxfam.org) 發表了一份新的「夠好吃」食物排名(good enough to eat index)(註1)荷蘭在125個調查國家中位居榜首,消息一出,我生活圈裡的外籍朋友議論紛紛吵成一團,詫異這個堪稱美食沙漠的低地國,竟擊敗法國及其他素以餐飲聞名的國家而遙遙領先。我初看排名時也不以為然,來荷蘭近六年,從來不覺得這裡的食物好吃,友人來訪,經常想破頭還不知道該推薦什麼荷式料理。但仔細看看排名的內容,想想也許的確是有它的道理。

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段時期,我經常性的頭痛胃痛氣血虛,時不時就臉色差,口氣壞,一直被中醫師列為重點調養的目標;家母經常念我十八歲離家念書後自己搞壞了她生養的健康身體,比如說讓我母奶喝到一歲多,特別把我們送去有自己廚房的私小,午餐是現煮無農藥三菜一湯,她親自下廚的晚餐,則一定是有魚有肉有菜,餐後必須要吃水果,不給糖,不給飲料,家裡永遠只有煮過放涼的白開水,偶爾客人來的時候可以破例買牛奶(!!!)或現打果汁招待,每年夏天可以破例吃兩次義美紅豆牛奶冰棒(對,就只有這個牌子和這個口味),路邊攤的蚵仔麵線,市場裡的豆花,不時會來巷口巡迴的爆米香,外婆自己熬煮但一定會加糖的豆漿,偶爾拗不過我們央求而煮的、只能加果糖的、紅豆或綠豆湯,通通都被歸類在不完全健康食品,只有特殊場合、表現優良、媽媽忙到沒時間管我們拿自己零用錢偷買才可以吃;總而言之,飲食這領域在成年之前的我,是被非常細心呵護的,而或許因此,我確實顯少生病。

(這中間出現了我們暫住阿姨家ㄧ年多,飲料零食泡麵無限量供應的插曲,那是我胃口大爆發的時期,一天三餐加比正餐還要大餐的消夜,一個夏天,本人抽高了15公分,體重一公斤也沒長,暫且按下不表)

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新年假期,我們仨,哪都沒去,駐守阿姆斯特丹。

聖誕夜,傍晚四點,把早晨才去超市買的鮮食材洗淨(新發現的有機超市實在是太棒了),晚餐準備做只給P先生一人獨享的烤全雞(是,就他一個人吃),再煎些扇貝,煮點南瓜湯,配上隨便湊熱鬧的烤蔬菜;在此之前,邊擠奶準備之後一月開工得交給托兒所的庫存,邊盤算接下來幾天的計畫,比如烘衣機好像有點故障要修,熱水器得請人來年度檢查,水管和排氣孔可以順便清一清,門板上破了的玻璃得找時間換上;同時,P先生在隔壁房間幫著餵小娃喝奶,才剛開始練習用奶瓶喝奶的她,哭得梨花帶月得哄著慢慢喝,之後,三個人在地墊上翻來滾去玩了一陣,又得忙不迭再將她哄睡;更早一些的空檔,整批髒衣服一籃一籃排隊著洗,剛洗好的放進烘衣機,順手將已烘乾的衣服折好,床鋪換上乾淨床單,惦記著地板該掃,浴室牆壁也許得刷一下,家事好多,可無所謂,一件一件來,總是會做完,尤其太半在我出手之前,P先生業已安排妥當,我其實很少做家事,都是用想的比較多。

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小傢伙出生第11天,生產那天的記憶已如遠古時代般飄渺,產檯上信誓旦旦說這麼痛不可能會忘記的我,突然明白為什麼其他人會願意繼續生第二胎,趁著還有記憶的時候,來說說荷蘭懷孕生產的這些那些。

之前有朋友問我在台灣生好還是在荷蘭好,我從來沒有生過、也沒有經歷過台灣的懷孕相關醫療體系,第一次生產就在荷蘭,所以其實無從比較起,只是想起不久前台灣熱烈討論的溫柔生產議題,想寫點什麼和大家分享,在荷蘭生產的流程細節,別的部落格已經寫過了,我就不多做贅述,簡要來說,發現自己懷孕之後,首先通知家庭醫生(huisarts),之後挑選助產士(Verloskundige),然後預約產後照護的公司(kraamzorg),這些除非有意外狀況,費用保險都會給付,所以選定之後要記得通知保險公司。原則上超音波只會照三次,12週、20週和32週,其他產檢則是都和助產士碰面、生產時也都是助產士負責,基本上孕程順利良好的話,從頭到尾都不會遇到婦產科醫生。

文章標籤

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今天突破而立之年,也正是堂弟的告別式,沒能趕回去送他一程,遺憾大概會跟著我一輩子,想謝謝他教我生命的課題,雖然我情願這門課不是他開的;面對死亡這件事情想是還沒學好,年輕的時候灑脫,自以為擁有的不多,高中就寫好了遺囑,還煞有介事的在封口處蓋了印章;現在年紀長了一些,才知道自己幸福,當年在遺囑裡細細交代的物件品項,根本不足掛齒,是那些溫暖的愛,讓人生富足,然而這些那些又怎麼可能輕易放手?

或者是賀爾蒙發作,孕婦多愁善感的原因使然,接連幾個禮拜都因此睡不好,每晚做噩夢,想著生命好飄渺,想著自己好想家,想著海外遊子最焦慮擔心也不過如此,即便每晚和P先生相擁入眠,也無法安撫這些極度躁動不安的情緒,然後想著還沒有出生的孩子,突然覺得自己似乎稍微明白了ㄧ些為人父母總是牽掛的心情。

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