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結婚之初跟p先生約法三章,說有了孩子之後什麼都可以變,就是旅行這件事情不可以放棄。大概是當年發誓有點太誠懇用力,今年跩著小娃,一路從雅典、亞特蘭大、紐約、東京、台中、台北、柏林、首爾、台中繞了一圈又回到阿姆斯特丹,休息一週接著要去Dusseldorf小週末,然後又要行李收收去希臘過聖誕,這幾天還在估量能不能回台灣過年。我承認我們有點誇張,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不要懷疑向宇宙許願的力量。

 

第一趟跨海飛行之前,我在網路上查了很多相關文章,準備行李清單之詳細,只差沒把所有家當都帶去,帶小小孩旅行當然累,非常累,每次旅行結束都會在回程班機上,和小娃在機艙內奮戰著消耗體力之時,暗想再也不要這麼做了,但回家沒兩週又忍不住査接著可以去哪裡玩,媽媽自己的旅行魂這麼不受控制,說到底也沒辦法怪別人。這麼小就跟著我們到處跑,似乎有點白忙一場的浪費,尤其我自己壓根對自己小時候出國的印象淡薄,非常肯定她長大之後絕對不會記得這些旅程,那麼這樣大家又累又辛苦的何必,如此折騰小孩有沒有意義?當然有,我們全家去哪都要一起就是意義。

和其他資源相比,我任性的以為帶著她看世界,是我可以供給的最好的一切。我們生活簡單、日子純粹,除了書買得多了一點,生活沒有其他開銷,媽媽發懶沒有查才藝班的興致,我想她跟當地的荷蘭孩子一樣,在公園裡奔跑、在自然中長大。也不至於要四方漂流、虛無的找不到自己的根,但我幻想她會成為純粹的世界公民,隨遇而安,可以輕鬆得面對世事更迭。我想她活得自在,去哪裡都安心過著小日子。

 

帶小小孩旅行得妥協一些事,好比再不能浪漫的晚餐約會後去酒吧談心,也不能悠哉晃蕩有一餐沒一餐的隨興,但新身分給了我新的視野,媽媽的眼睛,會看見以前沒見過的世界,好比從前出門不曾留心餐廳是否提供餐椅或尿布檯,也不曾注意通道電梯是否方便,看到別家小孩在公共空間打鬧只覺得煩,耳朵會自動封鎖所有嘻鬧哭泣的噪音。現在旅行遇到沒有只有樓梯的出入口都會想翻白眼,不提供兒童坐椅的餐廳會被列為拒絕往來戶,看到別家爸媽焦頭爛額的追著小孩跑,會在心裡趜一把同情的眼淚,所以那些媽媽老調重彈的叮嚀都是真的,等妳自己當爸媽就知道了。

 

帶小娃旅行才知道,希臘的路人和寶寶互動的方式是摸腳,台灣人會捏臉和戳肚子,日本人則在旁邊竊竊私語,美國南方總是要上帝保佑我們,荷蘭的孩子太多了,走在路上根本不會被搭訕。帶小娃旅行才知道,兒童親善的設施亞洲做得比較好,北美的尿布檯多放在女廁、歐洲如果有則是中性獨立自己一間,但韓國的育嬰室,一字排開都是爸爸在換尿布,去東京沒看過爸爸獨自帶寶寶出門。帶小娃旅行才知道,荷蘭風格的教養在亞洲人眼裡真是野孩子,東京遇到的孩子總是安靜坐著,父母輕聲細語就算站在隔壁也聽不到,首爾大概比較嚴謹,奔放的小娃讓路人三不五時指正要我們注意安全,哭鬧的時候荷蘭和德國的路人頂多微笑著注視表示理解,在紐約偶爾會被白眼又是個寵壞小孩的家長。

 

帶小娃旅行才知道,不管怎麼教養的孩子都會長大,只是不同文化裡養大的孩子,會一代一代又繼續影響這個文化。

 

帶小娃旅行才知道,從她出生那天,我就起程開始新的旅行,這次,不用流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gg 的頭像
    magg

    聽見鬱金香

    ma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