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歐攝影師張雍先生說:『現在台灣的大學生,過‧太‧爽!(加重語氣) 在太安逸的環境裡,你只能去拍下午茶吃什麼、或是去華山之類的地方外拍,只專注於「品味」,而不去關注社會上正在發生的「現實」,比如美牛。你其實可以去別的地方,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...我常常覺得,這幾年回來台灣,我像是一個從自由國度回來一個封閉的國家,告訴大家,外面的世界很大、很美好,但事情怎麼會這樣呢?問題在於,台灣的年輕人太懶,媒體又太聰明。當你欠缺企圖心與對資訊的「飢渴感」,無法與世界同步,你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,你就會讓媒體催眠、主宰你,誠懇的東西消失了,你不思考,你就會被這些東西掏空。』
我無法確定台灣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樣,畢竟已經離開環境太久;對於「大人」老是動不動拿「年輕人」開刀也頗為反感,我甚至不覺得年輕人太懶又或者媒體太聰明,我覺得是主流媒體太懶,而掌權的"大人"太聰明,聰明地不停消費年輕人,拿著整個攸關未來發展的人力社會成本,去賠他們現在日夜積累的個人資本。隔著歐亞大陸讀台灣的新聞,常有一種荒謬的黑色喜劇感,那些被詮釋演繹為全民為之瘋狂的頭條,充其量不過是市井八卦,而那些真正值得媒體論述的,總落的沒有發聲管道的下場。
一連看著新聞發展,美牛、都更、醫護環境、核電廠、華隆工會罷工、旺中集團,不敢說自己是時時關心國家大事的好公民,畢竟時間有限,要關心社會也要關心自己生活,只是在邊費盡心思,從各種平台取得多方論述的過程,每個跟p先生解釋這些總是讓我氣到流淚話題的片刻,都習慣性的用「這個問題很複雜」開頭,以「可惜這個主題媒體不報導」做終;其實真正讓人傷心的都不是這些議題本身,而是在辯論議題之外,那些以為人民毫不關心,所以恣意妄為的政府官員和媒體,還有那些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,為生活本身所困擾,因此確實不甚關心這些議題的公民。
最近開始教中國經貿產業的課(想著自己六年前還在對著動物做研究,現在竟然在教這個,人生阿),對著一幫嚮往中國對中國好奇的荷蘭大孩子,課程從中國經濟歷史、經濟改革,一路講到面子、關係,對生意模式的影響,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的跟學生說,老娘老師是台灣來的,在文化和歷史的層面上的確有重疊之處,然而在國家法治和經濟層面上,則多有不同,在備課和檢視自己觀點的同時,在每一個熱切討論的片刻,我都忍不住想,我們(台灣人)什麼時候,才會學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意見和看法?我們還要等到什麼時候,才學會不要把逆來順受當作絕對的美德?我們什麼時候,才能學會不要隨波逐流,放棄所有莫名其妙的造神運動?對於這些社會事件的評論,我其實比較贊成張懸日前的說法: 『我們不需要更多的英雄,
我確實而謹慎的、自我反省了一番,的確太安逸,於是部落格的文章,只剩下些愛情生活瑣事,我甚少轉貼相關的文章,也很久沒有寫認真的話題,其實是幾度下筆卻找不到自己想要說的重點而擱置(現在也還沒找到),對多數議題,我很慚愧的還沒有了解到足以評論的地步,再想到班上那些,從小受嚴格環境訓練,無論如何都要表示意見的另一個極端;其實說話不難,言之有物比較難,但是再怎麼難,也比不上看著自己的家鄉日子越來越糟糕的難。
昨天晚上,我花了好些時間才終於弄清楚李宗瑞是誰,然後對於自己浪費這麼多時間去研究這件事情,懊悔非常;教行銷課的時候我喜歡交代學生回家要看電視,要了解市場的脈動、要練習質疑分析每件事情背後真正的目的、要學會問為什麼、要對事情有定見,每年、每一個班這樣說一次,我都會忍不住想,其實,這些那些,我都是在對自己說的吧。
親愛的台灣,你近來可好?